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2025-04-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城乡统筹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事关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大局。最近,我们对恩施市红土乡农村社会救助现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试以红土乡为例,对农村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作如下探讨。

一、基本概

恩施市红土乡,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为偏远的一个乡镇,距恩施市区约110千米2个社区、11个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45000人左右。

(一)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红土乡自2003年开始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范运作、整体推进的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保制度、农村扶贫救助制度等各项制度共同构成了保证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线,织就了一张保护农村困难群体的爱心网,农民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社会救助的制度建立健全。红土乡先后制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临时救助制度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等各项制度。同时,乡村组全方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做到准确掌握救助信息,救助有序、及时、高效。

(三)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规范社会救助工作,严格操作程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认定,实行乡村组“三级把关”张榜公示,动态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对农村社會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在救助资金的发放上严禁暗箱操作,农村低保资金和农村五保资金全部实施社会化发放。严格监督检查,民政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全乡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强化专项监督和综合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一)致贫因素复杂,救助需求多样。由于山区位置偏远,城乡区域一体化程度低,红土乡在农村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资源等卡脖子问题,工业一体化程度低,基层救助能力薄弱,用于应对公共卫生灾害的可支配资源不足。截止目前,全区剩余贫困人口58户,累计126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0人,特困户32人,受限于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失调等现实因素,基层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仍掣肘于诸多现实障碍。

(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对于低收入困难群体的需求识别度低,无法有效统筹协调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各部门制度体系的救助联动,救助工作开展效率低下。二是专业型服务人才短缺。相比于城市,农村社会救助交通不便、路程偏远、工作环境更为艰难,对于参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以及慈善和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合理的物质或非物质激励,参与程度相对较低。三是救助层次低,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等专项社会救助无法针对困难群体开展分类分层的专业化多元层次救助服务,民政资源的现实利用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后期扶持可持续性不足。农村困难群体在脱贫后就缺少了相比于往的具体关注,部分脱贫群众仍面临着返贫风险。同时,除开政策统筹的经济补助、物质救助以外,目前尚未健全完整的发展型资源帮扶,提供社会融入、能力发展、心理慰藉等非物质性援助

(四)基层资源短缺,救助效率低下。随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等专项社会救助措施的的完善,工作人员全责管理,工作饱和度过高、救助资源短缺、救助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加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受困于生活生产的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但救助资源覆盖性低,面对突发性灾害时无法高效运转,缓冲能力弱,无法针对帮扶对象的生理、心理需求给予具体帮扶。社会救助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以慈善帮扶、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为代表的社会性救助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对策建议

(一)助推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传统农业的风险防范和抵抗能力。探索“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务工技能,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性、基础性、民生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系和政策体系,稳定政策保障与实际性支持,促进青年回村就业创业。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生活生产水平。

(二)持续完善救助体系,提供制度性政策保障一是要加强社会救助服务以及应急困难救助,完善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基层帮扶的稳定性、持续性与有效性。二是要完善多元救助体系,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社会参与给予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红利,形成对政府政策的有效补充。三是要坚持保障生活和扶持生产相结合,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基本生存、学习教育、日常照料等政策保护。国家、省市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实践参与中,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开展救助,同时,也要对工作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

)拓展参与体系,形成救助合力。一是要有效培育村社区邻里互助体系,发挥社会(区、村)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作用,整合线上、线下救助资源,优化信息平台,集最大合力整合社会救助资源。二是要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完善民间救助结构。一方面要向社会资源要活力,提高农村救助制度体系的操作性,联合司法、医疗、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与协调,提高分类救助服务水平与效率。一方面要向民政服务系统要动力,加强村、社区财政资金的规范化建设,有效激励邻里互助的志愿帮扶服务,通过证书奖励、实际优惠、时间银行、暖心关爱等方式提升参与互助的个体成就感与价值感,使得民生保障更有生气,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韧性与良好生态。三是加强专业培训,增进服务质效开展慈善社工培训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人员能力培训。全面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惠民政策,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高标准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一是整合基层党建资源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救助资源合力,全面补齐救助资源不足短板。二发挥尖刀班作用。驻村(社区)尖刀班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区域救助核查,推动并落实社会救助的转型发展三是促进农村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由生存型救助转变为以教育就业救助为核心的发展型救助,在基本生存、日常照料、环境改善、残疾康复的物质帮扶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慰藉与社会支持,为其社会融入、能力发展、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扶持,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慧琴

来源: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